一、美国帝国秩序的崩溃与「强权即真理」的复活
美国二战后建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本质是「军事霸权+经济垄断」的产物,其核心特征是单极领导下的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体系。冷战中为对抗苏联,美国以技术转移、市场准入、安全保障换取盟友忠诚,催生了东亚和欧洲的经济奇迹。
然而,随着中国崛起与盟友经济自立,美国对全球GDP贡献率从1950年的50%降至2025年的20%,维系秩序的成本远超收益。
特朗普政府率先撕毁「宽容帝国」假面,将「美国优先」异化为掠夺性政策:退出气候协定、世卫组织、伊核协议等12个国际组织,并威胁北约盟友提高军费分担比例。
这种战略收缩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美国国力相对衰落后的必然选择——当霸权无法通过规则获利时,武力威慑与资源攫取成为更直接的手段。
二、美国-战略收缩与领土扩张的双重逻辑
美国当前战略呈现矛盾性:一方面缩减国际义务(如减少对外援助23%),另一方面加速扩张实体控制权。
2025年2月,特朗普提出「北极霸权计划」,要求国会拨款500亿美元用于格陵兰岛基础设施建设,目标控制该地区310亿桶石油、20%稀土储量及北极航道咽喉。这种「新殖民主义」不同于传统军事占领,而是通过资本渗透(收购关键矿产公司)、法律操弄(援引《琼斯法案》扩大领海主张)、准军事威慑(北极舰队部署)三位一体实现实际控制。
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,北极圈内未探明油气资源占全球22%,控制此地相当于掌握未来30年能源博弈的筹码。
三、全球地缘裂变与资源争夺战
美国战略重心已从「规则制定」转向「资源卡位」。2025年3月,美军重启冷战时期「冰原堡垒」计划,在挪威、加拿大新建4个北极基地,部署F-35战机与核潜艇4。同期,国务院将墨西哥湾改称「美国湾」,并启动「北美能源走廊」项目,强制要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油砂经美国港口出口。
此类行动引发连锁反应:俄罗斯宣布北极舰队扩编40%,中国加速中俄「冰上丝绸之路」合作,欧盟通过《反资源掠夺法案》限制美资收购关键企业。资源争夺的背后是文明逻辑的倒退——当主要大国竞相采用19世纪「势力范围」思维,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正被「强权即公理」的丛林法则取代。
四、中国的战略定位与反制路径
中国作为现行秩序最大受益者,其核心诉求是维持多边贸易体系与战略平衡。2025年3月,外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明确反对「强权政治」,强调「190个国家若各自为战,国际规则将荡然无存」。实践中,中国采取三轨策略:
中国-制度对冲:加速RCEP扩容(新增印度、中亚三国),削弱美国印太经济框架;
中国-技术突围:稀土加工技术专利占比从2020年65%提升至2025年89%,卡住美欧新能源产业链咽喉;
中国-军事威慑:094型核潜艇北极首航,配合中俄联合反导演习,遏制美国单边冒险。
五、结论:文明与野蛮的临界点
美国战略转向的本质是霸权衰落期的「最后疯狂」——如同罗马帝国晚期放弃边疆防御、专注掠夺行省。但21世纪的「丛林法则」更具毁灭性:核威慑下的资源战争可能触发文明重置。
历史早已证明,强权建立的秩序终将被更强权摧毁,唯有超越零和博弈、重构全球治理韧性,才能避免人类重返霍布斯式的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」。
中国此刻的选择,将决定未来百年是「战国乱世」还是「命运共同体」的黎明。
上一篇:火箭队全明星后更强! 双核复出, 18人豪阵上线, 重返西部第2?
下一篇:没有了